5月5日下午4點30分,北京大學原副校長陳章良教授蒞臨霞浦一中指導工作,并與部分高二學子座談。參加座談會的還有霞浦一中林斌校長、林雄星副校長、北京鄉賢周桂琳、縣教育局原副局長陳錦燕、校外活動中心金加育主任等。
陳章良教授,北京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著名的科學家,著名的生物及基因工程專家,著名的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賈烏德·侯賽因青年科學家獎”。他和幾位同事一起領導的深圳科興公司生產的治療肝炎和某些癌癥的基因工程干擾素已覆蓋了我國60%的市場。他的實驗室在國內外科學期刊上共發表論文100多篇,已獲得和申請的專利9項,專著、合著了6本書。
座談會在領導、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開始。林斌校長對陳章良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并為與會人員介紹了陳章良教授的主要貢獻,引得在場師生發出陣陣驚嘆。隨后,陳章良教授以“一個人的成功應具備哪些條件”為主題,并結合自身經歷繪聲繪色地為同學們傳授寶貴經驗。
一、把握機遇,心想事成
陳章良教授表示,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把握住機遇。對于高中學生來說,現在面臨的第一個機遇就是高考,把握住高考這個分水嶺,爭取考上好大學,將對我們的人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陳章良教授把握住了他所遇到的機遇,成為1978年高考村中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中學生。1982年鄧小平同志計劃送一批大學生出國,陳章良教授參加出國考試,成功通過考試,并運用自己的智慧成為美國華盛頓教授的研究生,從而進入世界頂級生物實驗室,開始了研究之路。
二、 勤學苦練,學而不厭
陳章良教授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當我們碰到機遇時,要善于把握住機遇,取得成功。那如何才能把握住機遇呢?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然而對于我們來說,自身的積累要靠我們持之以恒,刻苦努力地學習。是絕對的勤奮讓陳章良教授僅用了3年零6個月就完成了碩士和博士的學習,26歲成為北京大學教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史上最年輕的北大教授。在別人看電影、旅游、過節日的時候,陳教授都在刻苦地學習、做實驗。在廣西當副省長的6年時間甚至沒有一天的假期。成功的背后,看不到的是為之奮斗的汗水和淚水。
三、明確目標,堅持不懈
陳章良教授表示,能否取得成功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要有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明確目標,制訂目標,并為了目標付出行動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陳章良教授提到了同學們現在最關心的話題——報志愿。對此,陳教授結合實際,為同學們提供參考方向:集成電路芯片、生物醫學、人工智能。
交流環節,同學們提出各自的疑問,如研究力、創造力如何培養,在成長中抓不住機遇,怎么調整心態等,陳教授都深入淺出地回答了同學們的問題,贏得陣陣掌聲。
成功的道路充滿荊棘,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不要當趴在窗戶上的蒼蠅——只有光明沒有前途!面對高考這個重要的分水嶺,要刻苦學習,抓住高考這個機遇,成為想成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