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9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今年發展主要目標和下一階段工作總體部署。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國際層面來看,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從國內來看,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
由于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所以綜合研判形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對疫情前考慮的預期目標,也作了適當調整。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不設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備受社會關注。如何理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變化?如何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麻辣財經第一時間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請他對相關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一問:不設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主要出于哪些方面考慮?
劉偉:不設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的原因,《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主要是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
客觀而言,在抗疫斗爭中,為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我們國家在較短的時間內采取強有力的防控措施,控制住了疫情傳播,但也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特別是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境外疫情形勢嚴峻復雜,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范圍有多廣、時間有多長,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特別是第二產業受到影響尤其大,供需兩方面雙重夾擊,影響非常全面和深刻,短期看來很難恢復常態增長。應該說,今年受疫情影響情況特殊,本身也不適合和常規年份簡單比較。再加上當前的不確定性,不設明確具體的經濟增長指標,更切合實際情況。
因為,如果設定目標過高,那么下半年經濟增長壓力過大,雖然我們有充足的政策空間,但政策成本過高和潛在的后遺癥問題,都可能對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利。特別是如果把疫情發生之前,一些研究機構預測的5.5%-6%預期增速作為政策目標,那一季度GDP增速是同比下降6.8%,全年要達到6%或者以上,可能三、四季度至少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才能實現,這顯然不現實。
如果目標設定過低,又有可能影響市場預期,因為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保民生、穩就業,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長來支撐。所以,不設經濟增速具體目標,是依據今年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規律,實事求是做出的決定。這不意味著經濟增速不重要,更不是要放棄經濟增速。
總的來說,不設定具體量化目標,有利于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更重要的是,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根本在于實現決勝全面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等三大戰役、完成“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等,經濟增長速度應服從這些發展目標的要求。推進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的具體體現即“六穩”,通過推進“六穩”守住“六保”底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二問: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能如期實現嗎?
劉偉:雖然我們面臨著各種不確定性,但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是能夠實現的。
根據我們的測算,在2019年GDP增長6.1%的基礎上,2020年經濟增速保持在4%以上,就可以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今年新提出的“六保”任務,也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領域發力,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如期實現。
受全球疫情影響,在供給需求雙萎縮情況下,我們測算今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可能在3%-4%之間。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有政策刺激、制度變化、效率提升等各方面的努力,有可能達到4%以上。
需要強調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單單只有GDP這一個數量指標,關鍵在于“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它是一個綜合性的目標,需要著重解決不協調、不均衡的補短板問題。從這個角度說,今年增長速度不用太高,主要還是經濟發展質量問題。
近年來,我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等三大攻堅戰取得重大勝利。這意味著,在同等的GDP增長下,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包容性更強、發展質量更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地更為充分。
此外,從國際影響力來看,在全球預計負增長的條件下,中國保持正增長,即使增長4%左右也是相當強勁的。如果這個增速能夠實現的話,那么2020年中國經濟占全球的比重,將從16%提高至17%左右,較往年明顯提速。
三問:中國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應該如何應對?
劉偉:當前經濟運行確實面臨一些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境外疫情加速蔓延,對出口需求的壓制;居民收入和就業預期惡化,對消費需求的壓制;未來高度不確定性,對投資需求的壓制。
從短期因素看,這些不利因素仍會對下半年經濟產生影響。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經濟具有超強的彈性和韌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中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優勢,持續釋放強勁的需求拉動力,發展空間看我國地區發展結構、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發展梯度效應明顯,各地區發展潛力在不斷釋放。
——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生產體系完備、產業鏈完整,應對疫情沖擊的適應能力和修復能力很強。
——以創新研發為基礎的日益成熟的產業體系,持續打造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還有,2020年以來,中國要素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完善,將充分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進一步激發市場經濟活力。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反周期和危機管控能力很強。一是中國特色的宏觀政策體系,能夠將短期波動與中長期增長合理布局起來;二是中國政策空間很大,對于一攬子擴張計劃的規模,完全有能力與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和沖擊的深度來匹配;三是中國政策協調能力很強,財政、貨幣、產業、區域、投資、消費、價格政策協調配合,能夠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我們為經濟社會發展積淀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十三五”規劃大部分目標都提前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也讓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機會。
四問:為何說守住了“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
劉偉:2019年以后,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下滑,新常態下遇到的挑戰加劇。加上世界格局變化日趨復雜化,尤其是疫情發生之后,我們在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的同時,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六保”可以看作是通過“六穩”工作要重點完成的任務,要達到的最終成效。
之所以說守住了“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是因為“六保”涵蓋微觀與宏觀、國內與國外、穩增長與防風險等多個方面,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從而穩住經濟基本盤。
表面上看,“六保”涉及居民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等微觀經濟方面,但同時也包含了宏觀經濟的穩定。比如,就業問題和宏觀經濟速度相聯系,沒有一定的增長水平,保居民就業可能難以實現;再比如產業鏈供應鏈,不僅是企業之間的簡單聯系問題,也涉及國民經濟循環,屬于供給角度的宏觀問題。而且,“六保”包含的保產業鏈供應鏈,實際上也不只是國內的產業鏈供應鏈,還需要進一步恢復和國際之間的產業聯系。
“六保”還考慮到了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經濟戰略安全,因此特別強調了糧食和石油,在疫情給全球帶來極大不確定因素的形勢下,這是具備戰略高度的考慮。
“六保”任務如果實現,我們基本的微觀經濟基礎就能夠鞏固住,基本的宏觀經濟指標,包括經濟增長速度、就業、物價水平、國民經濟結構問題等,就能趨向均衡,宏觀經濟的基本面也就穩住了。
總之,“六保”的六個方面工作,實際上是一個有著深刻內在聯系的、比較全面的體系。它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包含了微觀與宏觀、國內與國外、增長和風險、供給和需求等多角度。所以說要堅持底線思維,守住了“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