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法律風險防控
新法下企業用工風險防控
【課程背景】
隨著企業用工方式的多元化、靈活化,企業與員工的勞動關系已不再搞“終生制”,員工
進和出已日趨常態化、復雜化。與此同時,國家勞動法規這道“緊箍咒”也越來越緊,企
業的用工成本不斷提高,用工風險越來越大。過去人們常說“請神容易送神難”,現在卻
變成了“請神難,送神更難”。
如何在不違反相關勞動法規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企業用工成本與用工風險?如何才能
防范勞動糾紛的發生,防患于未然?本課程從常見的勞動爭議分析入手,將企業關心的
員工關系與法律法規問題進行對接,化解員工關系危機。
【課程收益】
1. 掌握勞動法規的相關規定,操作要領與誤解;
2. 掌握勞動用工中的潛在法律風險及預防措施;
3. 掌握建立勞動紀律的重要性,收集員工違紀證據、辭退員工證據的方式方法。
【課長對象】
企業基層及以上管理人員、人力資源從業者
【授課方式】
課堂講授50% 案例分析20% 實操演練20% 工具應用10%,突出實戰性
【課程時長】
1天(6小時)
【課程大綱】
第一單元 勞動合同與試用期管理
1. 什么是欺詐?如何防范求職者以欺詐手段和企業簽訂合同?
2. 員工借故拖延或拒絕簽訂勞動合同,企業怎么辦?
3. 試用期員工,企業如何證明其“不符合錄用條件”?
4. 勞動合同到期后員工繼續工作,但雙方沒有續訂合同面臨哪些風險?
5. 聘用退休人員、其他企業的內退人員存在哪些風險?應當如何簽合同?
6. 員工轉正前,企業希望延長試用期,應當如何防范延期風險?
7. 試用期內,何種情形企業可解除“三期”內女職工的勞動關系?
第二單元 工資與加班費支付
1. 采用不定時工作制、綜合計時制的員工,企業是否需要向其支付加班費?
2. 非勞動者原因造成的停工期間,員工的工資如何支付?
3. 特殊崗位因工作原因無法休年假,如何支付加班工資?
4. 在法定假日工作的員工,除原工資外,另外應支付2倍還是3倍加班費?
5. 企業實行六天或大小周工作制,如果未按規定支付加班費,如何防范違法?
6. 計件員工如何計算晚班、周末、法定假日的加班費?
7. 未簽訂勞動合同的員工,企業需要支付多長期限的雙倍工資?
第三單元:企業用工模式及風險防范
1. 用工單位如何行使對派遣員工的退還或退換權?
2. 勞務派遣的“三性”定位能否擴大使用?如何防范風險?
3. 勞務派遣機構依法被撤消后,依法派遣到用工單位的員工合同到期后如何處理?
4. 《勞動合同法》修訂案實施后,用工單位如何應對“同工同酬”?
5. 《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實施后,對用工單位有哪些影響?如何應對?
6. 非全日制員工是否可以不簽合同?如何防范非全日制變成全日制用工?
第四單元 員工違紀違規
1. 企業與員工簽訂《培訓協議》時,應當如何約定服務期?
2. 簽訂了《培訓協議》的員工,如果提前離職,應當如何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3.
簽訂《競業限制協議》應當如何約定競業限制補償金?如果企業未支付補償金存在哪些風
險?
4 企業與員工簽訂《保密協議》,如何向員工支付保密費?
5.
員工在外兼職,企業是否可以阻止?如果員工繼續兼職,企業能否以此為由解除勞動合
同?
6. 工傷員工康復之后,無正當理由拒絕復工,企業如何應對?
7. 處分或解雇違紀的員工,如果員工拒簽收處分通知書,如何才能避免企業敗訴?
8. 員工未如實填寫個人求職資料,欺詐應聘,企業以此解雇員工如何才能獲得支持?
9.
違紀違規的員工,如果拒絕提交檢討書或否認違紀違規的事實,企業應如何收集證據?
10. 某員工不離職,但消極怠工,等待企業辭退他以便拿到補償金。企業如何應對?
11.
員工因過失給企業造成損失的,如何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員工無能力賠付,企業如何應
對?
12.
項目經理、技術人員、銷售人員或高管急辭職,給企業造成損失的,企業如何向其追償
?
第五單元 勞動合同解除
1. 實行末位淘汰是否屬于非法裁員?如何才能避免支付經濟補償金?
2. 員工即辭即走是否構成違法?企業是否可以扣除其工資?
3. 員工未辦理離職手續,不辭而別,企業存在哪些風險?
4. 如何撰寫《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才能防范被員工抓住把柄,避規法律責任?
5.
以完成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到期后,員工不續簽,企業是否需要支付經濟補償?
6.
公司按月支付高額月薪的員工,離職時如何在合法的前提下降低支付的經濟補償金?
7. 如何區分一般違紀與嚴重違紀員工?能否以員工在禁煙區吸煙為由辭退員工?
8.
女職工“三期”內、職工醫療期內恰逢勞動合同到期,企業能否不再續簽?存在哪些風險
?
9. 如何撰寫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才能合法有效?
10. 企業制度規定和勞動合同約定不一致時,應以哪一項為準?
11. 《勞動合同法》修正案實施后,對企業用工有哪些影響?
第六單元:勞動糾紛與風險預防
1. 特殊崗位員工離職后存在的職業病糾紛如何預防?
2.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工傷爭議案件解釋》對工傷案件有哪些影響?
3.
員工在公司內自殺的,死者家屬和企業就賠償發生糾紛,企業是否需要支付賠償金?
4.
在勞動糾紛中,勞動者、仲裁機構或法院常常要求企業舉證,企業應當如何舉證以防止
被動?
5. OA系統記錄、ERP記錄、QQ聊天、E-mail是否可以作為勞動糾紛中的證據?
6.
實際工作中,勞資雙方易將勞務合同、聘用合同認定為勞動合同,企業如何操作規避此
類風險?
7. 勞動者與企業發生糾紛時,經調解達成書面協議后,其中一方反悔如何處理?
8.
什么是“一裁終局”?哪些勞動糾紛適用于一裁終局?企業應當如何應對一裁終局帶來的
不利影響?
9. 發生勞動糾紛時,企業不應訴將面臨哪些風險?法院將如何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