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
【特別提示】
l 本課程有同名暢銷書——《國學智慧與領導力修煉》(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l 在“喜馬拉雅聽書”上由播講金庸小說《笑傲江湖》的著名播音金華先生播講。
【適用對象】
董事長、CEO、總經理、副總經理、中高層主管以及一切欲提升領導力的管理者
【課程收益】
● 了解博大淵深的國學智慧及對現代人生活工作的意義
● 了解管理者應具備的正向態度與思維;
● 提高管理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個人素養;
● 彈性運用領導技巧,提升部屬執行工作的意愿與能力;
● 運用“禪學思維”,有效調節不良情緒與工作、生活壓力
【授課方式】
以中國傳統智慧及世界領導力大師的思想為指導,結合實際案例,采用互動、啟發式案例教學。
【標準課時】
2天(12個小時)
【課程大綱】
導言:儒釋道為基礎
1、以儒治國,以道養生,以佛治心;
2、佛家智慧是**超脫的一頁,儒家智慧是**深刻的一頁,道家智慧是**聰明的一頁。
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人必用先哲智慧;官場職場戰場生意場,處處需要歷史謀略;
4、管理既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更是文化和哲學的會通,領導者既需要領導力、執行力,更需要管理智慧、文化底蘊與人格魅力。這一切更需要澄明大道,更需要一種智慧,尋求一種宏觀的戰略思考和微觀的直指人心的力量。
5、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明存亡之道,曉興衰之理;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知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衰。
**部分、儒家文化與管理智慧
一、修己安人——儒家的領導方式
1、哪句儒家格言被寫進了聯合國《宣言》和1993年世界宗教領袖的《世界倫理宣言》中的;
2、修己:從自己做起,先修己,把自己修治好,用心改變自己,再透過做人做事的具體表現,為別人樹立榜樣。
身正令行的引導作用: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領導的角色是什么?
如何使下屬跟隨你?
《從優秀到卓越》:第五級領導:謙虛的個性 專業的堅持=第五級領導,為什么影響了這個世界?
《從優秀到卓越》再到《基業長青》讀到了什么?
案例1:李嘉誠談自我管理
案例2:萬科總經理郁亮談自我管理
案例3:富蘭克林從一個印刷工到總統的人生修煉?
4.修己以敬的自我管理
四絕:“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五行”:恭則不侮,寬則得眾,敏則有功,信則任人,惠則足以使民”
“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案例1:曹操的寬容;
案例2:蔣介石的領導藝術;
案例3: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論寬容。
二、和與中庸的管理哲學
1、何為中庸?
“中庸”不是什么: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無原則;
被誤解**深的中國**深邃做人做事哲學“中庸之道”——
堅持但不固執 成府但不圓滑
自強但不獨斗 正直但不清高
果斷但不莽撞 善良但不懦弱
兼容但要超越 施威不忘施恩
中庸哲學與現代管理
案例1:日本近代化工業之父澀澤榮一的管理哲學
案例2:余秋雨認為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國古文明沒有衰落得**大原因——中國人奉行了中庸之道
中庸思維與為人處世
案例1:美國總統杜魯門如何處理麥克阿瑟與司令尼米茲將軍的矛盾;
案例2:“十大元帥”的名單,毛澤東**后如何來確定的中庸之道。
第二部分、道家文化與管理智慧
一、道家的來龍去脈
老子其人
何為道德?何為道德經?
道家三句真言是什么?
道家的“恍然大悟”悟了什么?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案例1:劉伯承如何從自己孩子的“襁褓”中恍然大悟而破解日本的“囚籠”政策?
案例2:阿基米德在洗澡中、牛頓被蘋果打中腦袋的“恍然大悟”
管理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自知”是人類永恒的課題,是幸福、成功的根基
案例1:楊瀾為什么說陽光衛視是我一生**大的挫敗?
案例2:愛因斯坦為什么拒絕被提名當總統?
2、“知人”才能管理人領導人
案例1:諸葛亮一生**大的成就與挫敗
案例2:范蠡在政治經濟上的功成身退,范蠡孩子被殺的知子莫若父
三、無為而治——管理的崇高境界
案例1、、里根對“無為而治”理念的闡述
案例2、經濟學“無為而治”的思想
四、正言若反——管理的辯證思維
案例1:“二桃殺三士”的謀略思維
案例2:宋大祖如何“以愚困智”
案例3:康熙時期大學士張英的“大成若缺”
案例4:白衣秀士為什么不讓林沖上山
五、“反者道之動”—創新思維的源泉
第三部分:禪與現代人生命管理
一、佛是什么?
二、禪為何物?
三、現代人為什么太需要學習禪?
四、禪宗歷史的來龍去脈?
案例1:拈花微笑與大迦葉
案例2:達摩祖師的面壁修行與傳法
五、禪與現代人“六度修行”
1.“布施”度慳貪—“給予的快樂之道”
案例:李嘉誠的舍得之道,邵逸夫的“逸夫樓”與奉獻的人生
2.“持戒”度毀犯—佛祖的臨終叮嚀:“以戒為師”中國禪里更主張“心戒”。
案例:王石堅持不行賄的經營原則
3.“忍辱”度嗔恨
案例1:白隱禪師的“私生子”
案例2:唐高宗與張公藝,“張公百忍”的典故由來。
4.“精進”度懈怠
案例: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與成功
5“智慧”度愚癡
案例:元曉大師 (617,朝鮮~686,朝鮮)新羅僧人,雨夜開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6 “禪定”度散亂
分享:宋代無門禪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總結:創造禪悅心境,享受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