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大學》,原是《禮記》里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從此《大學》遂成為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一說是孔伋(孔伋字子思)所作,載于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大學》的總綱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然后提出并闡釋了儒家七證的修養功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接著闡述了儒家的內明之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接著闡述儒家的外用之學:“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其中內明與外用之環環相扣,進而再講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警醒世人不要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
《中庸》指出人的“性”與“情”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人的情就是感情、情緒,情緒分七種,即:喜怒哀樂悲歡欲,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教導我們做功夫修養,先把大部分屬于生理上的“情”,即所謂氣質變化了,養心養到中和的境界就不會見不到自己的本性,這就是儒家所謂的修心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