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2023宏觀形勢年度論壇全體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工商聯原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莊聰生在會上就“如何提振民營經濟發展的預期和信心”進行了分享。
莊聰生長期從事民營經濟研究,他認為中國經濟的難點主要在民營經濟,社會關注的熱點也在民營經濟,未來新的增長點也在民營經濟。引導民營企業家認清形勢,堅定發展信心尤為重要。
莊聰生分析了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發展信心受到影響的關鍵因素,同時總結了幾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對民營企業的利好政策以及制度安排,以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
除此之外,他還分享了一些企業家對當前形勢以及民營企業如何在危機中求發展等問題的看法。
以下內容根據莊聰生演講整理,有刪減:
今天,中國民營經濟用30%左右的金融資源和40%的社會資源,為全社會提供了59%的稅收、65%左右的GDP、75%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83%的就業崗位、92%的市場主體以及100%的新增就業。
中國經濟的難點主要在民營經濟,社會關注的熱點也在民營經濟,未來新的增長點也在民營經濟。抓好民營經濟,就是抓住中國經濟的“牛鼻子”。這個“牛鼻子”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抓企業家的信心,抓他們的市場預期。
今天,世界之變、歷史之變、時代之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引導民營企業家認清形勢,堅定發展信心。
我在長期和民營企業家接觸的過程中,覺得企業家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他們推測未來、判斷預期,主要是根據經驗、邏輯和環境。民營企業家比我們在座的都關心政治,都關心國家的政策。中央一旦有重要會議,一旦出臺一個新政策,他們總會非常認真的研讀和分析判斷。因為新政策對企業可能是最大的紅利,也可能是最大的市場風險。
平時,他們會根據哪些經驗和感受來判斷?主要有四點:第一,看國家的方針政策是不是穩定;第二,看營商環境是不是有利于企業公平競爭;第三,看政府是不是講誠信守信用;第四,看個人的財產、財富是不是安全。如果企業家相信黨和政府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相信市場環境有利于公平競爭,相信政府是講信用的,相信自己的財產是會得到法律保護的,他們就自然會有樂觀、信心滿滿的預期。相反,他們的預期就會轉弱,甚至沒有信心、退出市場。
在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民營企業的一些利好政策以及制度安排,給民營經濟的發展傳遞了很多積極信號。我認為有如下幾個重點方面:
第一,發展環境將不斷優化。
好環境成就好企業,增信心重在優環境。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對我國是否還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有各種不正確的議論,給社會心理預期帶來負面影響,損害了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
對此,中央堅決亮明態度、毫不含糊。把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作為經濟工作必須堅守的根本性大原則之一,把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作為今年經濟工作五大重點任務之一,提出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這必將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更好激發企業的創新創造活力。
第二,消費活力將加快釋放。
消費是最終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是企業發展的恒久動能。
企業無非就是生產兩樣東西,一個是產品,一個是服務,沒有第三樣。這兩樣東西最終要到客戶那里、到市場那里去消費。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增長空間巨大,消費升級方興未艾。
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斷優化,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的消費意愿有望迎來一波明顯釋放。不少機構預測,消費將成為拉動今年中國經濟的主引擎。消費的加快恢復,必將更好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為廣大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機遇。
第三,要素支持更加有力。
什么是生產要素?就是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勞動、土地、資本、技術、能源、原材料。
2022年,國家為了支持抗疫,對各類市場主體實施了一系列紓困政策。根據稅務總局統計,2022年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減稅降費最多的,超過4萬億。2023年又提出來,該延續的要延續,該優化的要優化,并根據實際出臺新政策、新措施。
今年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將持續為企業發展減負紓困、輸血補氣,民營企業發展的要素保障將會更加有力。
第四,重點行業的政策利好。
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載體。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支持平臺經濟在引領發展、創造機會、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所以平臺企業必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這次經濟工作會議把房地產重新定位為支柱產業。我在2022年上半年召開的經濟形勢分析會議上提出,目前房地產下行非常嚴重,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闡述了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承認它是支柱產業,而且從供給端和需求端都作了部署,要確保房地產平穩發展。
我們相信,有各項政策的有力托舉,有長期積淀的潛力和優勢,我國民營經濟必將匯聚起強大的發展動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新成效。
最近,我和曹德旺、李書福、南存輝、梁穩根、王玉鎖、徐冠巨、許連捷、潘剛、陳志列、周鴻祎等一些企業家作了交流,聽取對當前形勢的看法和如何在危機中求發展等問題。他們談了不少好的想法,我概括為以下三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要調整好心態和預期。
他們普遍認為,企業和人生一樣總會遭遇困難和曲折。發展是一個過程,順利是過程,困難也是過程。任何時候都不要喪失信心,不要放棄努力。只有喪失信心、放棄努力才是沒有希望的。
現在發展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調整好預期和心態,做好與挑戰長期共存的思想準備,積極迎接各種困難和問題,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憂患意識和挑戰意識,專心致志地把自己企業的事情辦好。
第二,要保持定力不放棄。
滴水穿石,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堅持的結果。在社會普遍信心不足的時候,不是比誰的規模大,而是比誰更有耐心、更有定力、更會堅守,比誰能耐得住煎熬、耐得住寂寞,比誰能夠把企業做得更久、做得更長。“躺平”就意味著“出局”,堅守才會有未來。
前段時間,華為的任正非提出,要把“活下去”作為企業的綱領。今天能“活下來”就是發展,因為你“活下來”了,別人“出局”了,這就是發展。如果不能先“活下來”,哪能談得上轉型,更談不上高質量發展。
第三,要在自己熟悉的行業精耕細作。
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由于我國天然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民營企業走的是一條依靠生產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道路。當前,處在遭受疫情、經濟下行和企業轉型的情況下,必須改變過去那種“貪大求全、無所不能”的做法,選擇最適合企業的發展路徑和模式,堅定不移地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干自己專業的行業,做自己懂的事情,在自己熟悉的行業和領域精耕細作,把企業做精、做優、做到極致。
像曹德旺做一片汽車玻璃、潘剛做一瓶牛奶、許連捷做一片衛生巾、宗慶后做一瓶礦泉水,幾十年初心不改。還有像李書福、徐冠巨、周鴻祎、南存輝、王玉鎖、梁穩根等,都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和行業專注做一件事,把企業打造成為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配套專家”,把產品做到幾百億、幾千億,做成龍頭企業,始終經得起市場風浪的各種考驗而屹立不倒。
民營企業家普遍反映,前段時間的輿論環境,尤其是網絡輿論對民營企業家不是很友好,有許多不負責任的論調,隨便一個普通網民甚至可以代替法院去審判民營企業。
增強民營企業發展信心,重要的是要正確看待企業家,要給企業家以信心和榮譽,全社會要厚植一個有利于企業家成長的土壤,要營造一種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氛圍和環境,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才能。
“企業家”在法文中的原意是“冒險家”,即只有那些富于創新思想、擁有創新業績、具有“企業家精神特質”的企業領導者才稱得上是企業家。什么是創新?就是不知道結果會是什么樣,是成功還是失敗,如果知道一定會成功,那就不是創新,而是一般的產品了。
企業家是現在中國最稀缺的資源。
企業家作為資本擁有者、資源配置者、創新組織者、財富創造者、責任擔當者,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階層,是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業家按照市場和產業發展方向配置資源、組織生產、開拓市場、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一個企業能夠安置成百上千、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就業,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可以影響一個行業、一個產業、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創新發展,為社會創造大量財富。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的企業家綜合素質,反映了該國生產力和社會創業、創新、創富的水平。中國人有的是,但是企業家是最稀缺的。
我們為什么要尊重企業家?企業家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一種特殊要素資源,作為企業“創新者”群體中的領頭者,對企業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尊重他們,就是因為他們通過創新創造了財富,企業家精神就是不斷地追求創造財富的精神。
創造財富是推動歷史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推動人們幸福生活的前提。經濟社會進步需要財富的積累,只有創造了財富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當然,財富的創造不完全歸功于企業家,勞動者也是財富的創造者,但企業家是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者,生產的組織、技術研發的組織、市場的開拓,這些都是要由企業家來完成的事情。他們把勞動力、資本、土地、設備、科技、數據這些生產要素通過企業的經營管理整合在一起,創造出價值,創造出財富。
如果說企業家是一種寶貴的稀缺社會資源,那么企業家精神便是一種需要尊重、保護、并不斷培育與弘揚的文化。
“陽光總在風雨后,劫難過后是重生。”
新時代是一個充滿無限機會、無限可能、無限成功和無限夢想的時代。歷史的契機仍然在等待著創業者、奮進者、搏擊者。廣大民營企業家一定要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提振精神,在困難挑戰面前不抱怨、不躺平、不放棄,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努力創造出無愧于新時代的新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