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穩定中尋求安全感,這本就是人類天性。但在如今的局勢下,地緣沖突不斷、新冠疫情的反復也增添了眾多不確定性。在不得不面對多變大環境的背景下,習慣動蕩、理解動蕩或許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出路。
整部文明史,就是人類不斷努力,試圖在這個充滿危險、動蕩的世界中獲得安全和穩定的歷史。
企業家和商業在文明的走向中,起到了哪些作用?未來的婚姻關系將會發生哪些改變?迷信、婚姻、家庭、宗族、宗教、國家、商業、金融、全球化等文化、組織和制度創新,又是在什么背景下興起,如何幫助人們應對自然和社會風險的?
“市場退則暴力起,暴力起則文明衰;市場進則暴力息,暴力息則文明興。”陳志武教授在《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一書中概括了市場、暴力和文明的關系,而風險應對力則是穿越這些周期的核心能力。
近期,《中國企業家》對話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與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耶魯大學原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聊了聊“文明、風險與企業家精神”,核心觀點如下:
1. 1000年前,中國沒有金融市場,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有真正的大規模金融市場、負債累累,所以沒法用債務大周期這個概念理解人類歷史。這個概念或許可以幫助理解過去幾百年的人類歷史,但沒法以此解讀人類過去幾千年、幾萬年的歷史。
2. 在我看來主要是兩方面的挑戰,驅動了人類想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第一個挑戰,主要還是來自風險。非常態的生活,給人類帶來苦難、暴力、戰爭,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另一個挑戰,就是生產力,物質生產能力不足。
3. 在周公孔子他們那個時候,不希望中國社會靠市場化、貨幣化的交易,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跨期互助。他們覺得靠血緣關系、姻緣關系、三綱五常,這些可以更好地實現人與人之間,至少是族人之間的跨期互助、資源共享。看起來,這種方式更加溫情脈脈,他們覺得基于血緣體系的合作,更能帶來安全感。
4. 企業家通過自己承擔一些風險,去盡量幫助社會不同群體分解風險,這是企業家貢獻社會的方式之一。我們不能根據表面的感覺,說商人總是喜歡賺錢,就一棍子把商業整個打倒,在道德上去譴責他們,指責他們。
5. 今后,會把婚姻更加定位于感情,定位于愛情的角度去發展。當然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大家一旦更看重感情以及愛情在婚姻中的位置的話,那必然離婚率會上升。
以下為對話,有刪減。
《中國企業家》:讀過很多您的著作,比如像《金融的邏輯》《財富的邏輯》,有一個感覺,感覺這本《文明的邏輯》有點不一樣。感覺更加逼近底層邏輯和本質,這是什么原因呢?
陳志武:《文明的邏輯》算是對我過去十幾年研究與思考的總結。也許是隨著年齡增長,自己關注的話題越來越回到更本原的東西。可能很多朋友也是這樣,二十幾歲的時候,對各種知識都非常興奮,喜歡學習,每天可以學到很多新知識。三十幾歲時,成家了,一家老少都依賴你,于是以飯碗為重。而到了四十幾歲、五十幾歲,就會想一些更根本的問題,人到底是怎么來的,為了什么活著,為什么有婚姻、有宗族、有宗教,為什么有國家、有公司、有市場等等。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看了一些現象,帶出一些疑惑,這是一個挺自然的好奇心驅動的過程。我的研究主要還是想搞清楚中國人是怎么來的,世界其他文明為什么跟中華文明不一樣?到底之前發生了什么事,使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人做出了那么不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