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國學”,我們腦子里就天生一種偏見和誤解。似乎就是孔孟之道,子曰詩云之類的“之乎者也”,于是滿腦子反感厭惡。認為它們是腐朽落沒的,于當今21世紀的社會絕無半點裨益,惟恐避之而不及或除之而后快。
其實何然?
國學,興起于二十世紀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與正視。于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tǒng)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國學”一說,產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于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tǒng)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那么無疑也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于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就此,我們可以統(tǒng)而言之,“國學”就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統(tǒng)稱罷了。
當然了,如果我們都承認中華文化之悠久博大,那么“國學”理應如此。
“國學”博大精深,內容浩如煙海。狹義上講,國學就是指經史子集四部而已。此四部又以“經”為首。現對這四部一一簡介。
經部:儒學經典,俗謂“四書五經”。其中《周易》,亦叫《易經》乃“百經之首”,可謂中華文化之源頭。對國人的影響深遠難盡啊!
史部:指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其中,《史記》對后世影響極大。
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等。
集部: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這可就數不勝數了。集部可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