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發展及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路徑分析
阮孟晉 博士 報告時長:3小時
1、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區域戰略的背景分析
1) 廣深毗鄰港澳的協同優勢并未得到充分發揮
2) 跨制度經濟商貿科技文化合作面臨重重阻礙
3) 提升國家對港澳地區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力
4) 香港與大陸的產業金融創新合作需要新的路徑
2、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的未來發展定位
1) 大國標配:比肩紐約灣區的粵港澳大灣區
2) 絲路經濟帶:匹配“一帶一路”建設信息與交通樞紐
3) 改革先行區:中國經濟轉型創新橋頭堡
4) 城市群建設:亞太地區區域經濟發展中心
3、宏觀戰略導向的粵港澳合作3.0時代
1) 灣區經濟“去中心化” 孕育“中國硅谷”
2) 城市間的競爭到城市群之間的分工與開放合作
3) 接力珠三角成為華南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4) 建設國際資本與創新母港對接中國亞太戰略
4、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經濟發展的優勢分析
1) 經濟開放性強:交通樞紐利于國際貿易與外來投資
2) 包容移民文化:吸引大量外來人口保證經濟發展動力
3) 要素高度集聚:匯集人才資源信息催生創新成果
4) 區域協同依存:產業轉移承接及產業外溢效應明顯
5、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經濟發展的著力點
1) 背靠廣闊腹地:周邊承接產業轉移擁有持續的發展動能
2) 沿海開放創新:新的產業衍生與集聚保證創新驅動轉型
3) 城市集聚發展:核心與邊緣城市的區塊分割向城市群轉型
4) 利用港口海運:打造面向世界的海洋經濟空間新格局
6、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投資新機遇
1) 交通基礎設施對接:完善連接港澳與內地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2) 港口航運中心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
3) 城市改造與產業集聚:向綠色、宜居的世界級城市群發展
4) 新興產業合作升級:以港深為中心進行更廣泛知識產權貿易和科技投資
7、“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經濟新高地的城市定位
香港:金融中心、國際化人才、國際法律會計準則以及營商環境輸出地
澳門:亞太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葡語國家合作服務平臺
深圳:改革創新的“發動機”,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核心城市
廣州:制造業、科研、文化的樞紐型城市,人才“智庫”和搖籃
其他城市:具備高效資源配置能力和包容文化氛圍的宜居宜業城市
8、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與區域經濟政策展望
1) 三地跨制度合作:國家規劃下的三地要素資源的精確對接
2) 放寬自貿區準入限制:推動港澳企業赴內地進行投資經營
3) 金融市場創新:香港大陸互發人民幣債券確立南中國資產管理中心
4) 資本市場合作:全球融合的華人資本市場擴大人民幣雙向流通